今天给各位分享高一化学二氧化硫课件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高一化学二氧化硫课件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高一化学二氧化硫课件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高一化学二氧化硫课件、高一化学二氧化硫课件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导读目录:
高一化学二氧化硫课件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准备好课件,开展教学工作,课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占有关键作用,备课的成果表现是形成教案。那么课件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一化学二氧化硫课件,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⑵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两个学生实验,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和学习化学的方法。 3、情感态度目标 ⑴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 ⑵加强环保意识,做珍爱家园——地球的主人。 教学重点: 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 教学用品: 1、学生用品: (两人一组)盛有SO2的试管(用胶塞塞好二支),试管、火柴、水槽、酒精灯、石蕊试液(含滴管)、品红试液(含滴管)、试管夹。 2、教师用品:除学生用品外,需导管、投影仪、SO2发生装置、有色花朵。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实验法。 学法引导: 1、做好两个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 2、 SO2的氧化还原性,通过分析硫元素的化合价来理解。 3、 SO2的漂白性关键在于做好实验,并与氯水、过氧化钠的漂白作用比较。 4、 引导学生评价SO2的利弊,想办法来变害为利。 【作业】 1、完成家庭小实验 测定雨水的pH值 第二节 二氧化硫 一、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易溶于水。 二、化学性质 1、酸性氧化物:SO2 + H2O== H2SO3 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2SO2 + O23 3、漂白性:与有机物结合生成无色物质,不稳定。 三、SO2的用途 四、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 五、二氧化硫防治 作业:P133页:习题一,习题五:1,2。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依据新课程为理念,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旨,力求三个维度建构课程目标,在教学设计上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围绕学生的学以及“自主、合作、探究”为出发点进行教学设计。本节以学习二氧化硫的性质为载体,采用边讲边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结合教材中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的内容,培养学生关注环境污染,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树立科学发展意识。 (一)教材处理方面 新课程强调“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即课程,课程包含教材、教师、参考资料、网络等各种资源,教师只要完成课程标准即可进行调整。为此本节作以下调整: 1、增加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投影,从空气质量日报入手引出新课。 2、改两个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为了保证二氧化硫有毒气体学生能做分组实验,本实验做了改进。 3、增加了二氧化硫污染的3个画面和二氧化硫来源的图片。 4、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增加讨论二氧化硫防治的方法。 5、增加了二氧化硫漂白花朵的图片。 (二)创设学习化学情景方面 为了充分发挥情感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进入学习和探究状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习更有效,更有针对性,本节情景创设作如下设计: 1、从空气质量日报入手引导学生学习二氧化硫。 2、增加污染、来源图片。 (三)在师生关系处理方面 教学不能以“知识为本”,知识仅是载体,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意识,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力求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而不是从知识结构角度去讲授。具体处理如下 1、讲授SO2的性质力求从学生实验去认识; 2、整个过程设计多个学与问、形成性练习和诊断性练习,力求师生对话、互动; 3、教学着力点是“广积粮”而不是“深挖洞”。本节未补充二氧化硫与氯气、硫化氢、高锰酸钾的反应,有关这方面内容在高三选修课中会进一步学习。 (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为了使学科教育体现STS教育,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养成用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生活、认识社会、认识自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养成终身学习化学的习惯,同时为了学生辨证看等二氧化硫,本节除了重点讲授二氧化硫的污染,本节还补充了应用化学方法可以变害为宝。具体处理如下: 1、从网上下载了空气质量日报等内容。 2、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增加讨论二氧化硫防治的方法。 教学重点: 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难点: 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知道硫在氧族中燃烧能够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二氧化硫。 播放视频:硫在氧气中燃烧。 引言:我们以硫为代表物,认识了氧族元素的主要化学性质,现在我们要学习硫的重要氧化物之一二氧化硫的性质、用途和危害。 讲述:物理性质 展示:闻气体气味正确方法的图片 演示实验:二氧化硫溶于水(此处若无演示条件,也可以播放视频文件) 讨论:根据二氧化硫的物质分类判断它是酸性氧化物,因此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分析: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既说明它能溶于水,又说明它和水反应生成了酸。在此可以复习可逆反应的概念。 讨论:二氧化硫溶于水的实验中为什么开始水面没有顺利上升?振荡后水面很快上升?(在液面上形成饱和亚硫酸溶液,阻止SO2的吸收。) 要求:学生写出证明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的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简介:亚硫酸 讨论:根据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推断它应具有的化学性质。 讲述:当二氧化硫遇到强还原剂时,表现出氧化性。例如:二氧化硫和硫化氢反应可以生成硫和水。 过渡:二氧化硫主要表现出还原性。 讲述:二氧化硫和氧气的反应 增加演示实验:二氧化硫使碘水褪色。 分析:此实验说明了什么?由此推断二氧化硫能否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使氯水、溴水褪色?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演示实验: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 分析:二氧化硫的漂白原理并与氯气等作对比,小结具有漂白性的物质。 讨论:根据二氧化硫的性质推断它的用途。 过渡:二氧化硫在工业上可以作漂白剂,还能杀灭霉菌和细菌,作食物和干果的防腐剂。但是也有不法之徒利用二氧化硫的性质,让馒头、银耳变得更白,只顾个人利益,不管他人的身体健康。请同学们今后要注意。此外,二氧化硫还是污染大气的主要有害物质之一。 讲述:二氧化硫的污染。酸雨的概念和危害。 展示图片、播放有关酸雨的录像。 小结: 作业:写出鉴别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方法。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二氧化硫 一、二氧化硫的性质 1.物理性质 无色、有毒、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液化、易溶于水(1 :40) 2.化学性质 (1)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可逆反应); ( 过量) (2)二氧化硫的氧化还原反应 ①弱氧化性: ②较强的还原性: 如 能使氯水、溴水、 溶液褪色。 (与 有类似反应) (此方程式不要求学生掌握) (3)漂白性 3.用途 二、二氧化硫的污染 酸雨 教案点评: 二氧化硫是一种比较重要的化合物,它发生的化学反应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元素化合价不发生变化——遵循酸碱反应规律,一种是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遵循氧化还原反应规律。本节课抓住了这两条规律来展开二氧化硫化学性质的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及正确的思维习惯。并在教学借助于媒体手段从而使教学过程较为生动活泼,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3.了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 (二)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 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培养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 【引入】s有哪些化合价?分别代表哪些化合物?引出课题。 出示试管中的二氧化硫,请同学们归纳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 【板书】一、so2的物理性质 无色、有剌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易液化,易溶于水(s=40),密度比空气大。 二、so2的化学性质 1.与水反应 【实验6-1】 结论:二氧化硫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酸性物质。二氧化硫为酸性氧化物。 so2 + h2o h2so3 复习可逆反应: 所谓可逆反应,就是在相同的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对可逆反应,要用“可逆号”代替等号作为连接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符号。 (1)向两个相反的方向进行的两个化学反应,在相同的条件下同时进行、共存,两个化学反应构成了一个对立的统一体。 (2)符号“ ”两边的物质互为反应物和生成物。 (3)在反应体系中,与化学反应有关的各种物质共存,如亚硫酸溶液中就有h2o、so2和亚硫酸等分子。 由so2中s的化合价分析: 0 +4 +6 s s o2 s o3 氧化性(弱)还原性 2.弱氧化性 2h2s + so2 = 3s + 2h2o 3.还原性 2so2 + o2 2so3 5so2 + 2h2o + 2kmno4 = 2mnso4 + 2mnso4 + k2so4(可要学生配平) 2so2 + cl2 = h2so4 + 2hcl 4.漂白性 【实验6-2】 结论:二氧化硫能使红色品红溶液褪色,当加热时,溶液又重新变成红色。 归纳漂白的三种原理: (1)吸附有机色素而褪色,如活性炭吸附红墨水。 (2)与有机色素化合而褪色,如so2与品红(可逆)。 (3)氧化剂氧化有机色素而褪色,如hclo、na2o2、h2o2、o3等(不可逆) 请同学们根据so2的性质推断其用途。 so2也有它的害处。 【板书】 三、so2的污染 进行二氧化硫对环境影响的专题报告。 ①二氧化硫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二氧化硫是大气中主要污染物之一,是衡量大气是否遭到污染的重要标志。在我国的一些城镇,大气中二氧化硫的危害较为普遍而又严重。 二氧化硫进入呼吸道后,因其易溶于水,故大部分被阻滞在上呼吸道,在湿润的粘膜上生成具有腐蚀性的亚硫酸、硫酸和硫酸盐,使刺激作用增强。上呼吸道的平滑肌因有末梢神经感受器,遇刺激就会产生窄缩反应,使气管和支气管的管腔缩小,气道阻力增加。上呼吸道对二氧化硫的这种阻留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二氧化硫对肺部的刺激。但进入血液的二氧化硫仍可通过血液循环抵达肺部产生刺激作用。 二氧化硫可被吸收进入血液,对全身产生毒副作用,它能破坏酶的活力,从而明显地影响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的代谢,对肝脏有一定的损害。动物试验证明,二氧化硫慢性中毒后,机体的免疫受到明显抑制。 二氧化硫浓度为10~15ppm时,呼吸道纤毛运动和粘膜的分泌功能均能受到抑制。浓度达20ppm时,引起咳嗽并刺激眼睛。若每天吸入浓度为100ppm8小时,支气管和肺部出现明显的刺激症状,使肺组织受损。浓度达400ppm时可使人产生呼吸困难。二氧化硫与飘尘一起被吸入,飘尘气溶胶微粒可把二氧化硫带到肺部使毒性增加3~4倍。若飘尘表面吸附金属微粒,在其催化作用下,使二氧化硫氧化为硫酸雾,其刺激作用比二氧化硫增强约1倍。长期生活在大气污染的环境中,由于二氧化硫和飘尘的联合作用,可促使肺泡纤维增生。如果增生范围波及广泛,形成纤维性病变,发展下去可使纤维断裂形成肺气肿。二氧化硫可以加强致癌物苯并(a)芘的致癌作用。据动物试验,在二氧化硫和苯并(a)芘的联合作用下,动物肺癌的发病率高于单个因子的发病率,在短期内即可诱发肺部扁平细胞癌。 ②受酸雨危害的地区主要有哪些? 二十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以前,酸雨只是在局部地区出现,如北欧地区受到欧洲中部工业区排出的酸性气体的影响,出现了酸雨。之后,到六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酸雨的危害全面显示,其范围由北欧扩大至中欧,同时北美也出现了大面积的酸雨区。八十年代以来,在世界各地相继出现了酸雨,如亚洲的日本、韩国、东南亚各国以及我国,南美的巴西、委内瑞拉,非洲的尼日利亚、象牙海岸等都受到了酸雨的危害。 酸雨最集中,面积最大的地区是欧洲、北美和我国。目前酸雨危害已扩大到中北欧、美国、加拿大,水体受酸雨的影响而酸化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加拿大30多万个湖泊,到二十世纪末,有近5万个因湖水酸化湖中生物将完全灭绝。酸雨对森林的危害在许多国家已普遍存在,全欧洲1.1亿公顷的森林,有5000公顷受酸雨危害而变得脆弱和枯萎。 我国出现酸雨的地区已由八十年代初期的西南局部地区扩展到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成为我国危害最大的大气污染问题。目前,我国的酸雨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及四川盆地。华中地区酸雨污染最严重,其中心区域酸雨ph年均值低于4.0,酸雨频率在80%以上;西南地区南充、宜宾、重庆和遵义等城市的酸雨区,仅次于华中地区,其中心区域的酸雨ph年均值低于5.0,酸雨频率高于80%;华南沿海地区的酸雨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地区以及南至厦门的沿海地区,覆盖苏南、皖南、浙江大部及福建沿海地区;华南地区的酸雨主要分布于珠江三角洲及广西的东部地区,中心区域酸雨频率60~90%;北方地区也有一些城市降水年均ph值低于5.6,如青岛、图门、太原、石家庄等地。 小结酸雨的形成: h2o o2 (1)so2 h2so3 h2so4(主要途径) 灰尘h2o (2)so2 so3 h2so4 作业:p133,一、二、三、四、五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3.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酸雨的成因及危害和防止污染 4.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及实验结论分析能力 5.通过so2性质及其对环境污染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人类家园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方法 讲述法、实验法、分析归纳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初中我们已经知道硫可以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s+o2===so2,二氧化硫具有怎样的性质和用途呢?今天我们将具体学习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它的用途。 板书一、二氧化硫的性质 1.物理性质 演示取出事先准备好的装在六只小试管中的so2,分别交给六组学生,由学生观察总结so2的颜色、状态、气味(找学生回答:闻气体气味的方法是怎样的?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并总结回答so2的物理性质 学生回答so2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小结so2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大于空气(在此复习标况下气体的密度计算方法,找学生书写计算式,并计算so2在标况下的密度,与空气密度相比较),易液化(沸点-10℃),易溶于水(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大约能溶解40体积的so2) 2.化学性质 导入刚才我们介绍了so2的溶解性,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大约能溶解40体积的so2,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动手验证一下:so2的溶解性以及溶于水后so2与水发生了怎样的化学变化? 实验取出事先准备好的装在六只干燥小试管中的so2,和盛有适量水且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六只小烧杯,分别交给学生,由学生按照课本演示实验图6-2,分组进行实验。各组学生讨论,选代表回答上述问题。 学生回答可以看到,装有so2的试管倒立在水槽中以后,①试管中的水面上升,②试管中的液体变成红色。 小结现象①验证了so2的水溶性,现象②说明so2溶于水后发生了反应,生成了酸性物质, 板书⑴so2与水反应 方程式:so2+h2o=h2so3(亚硫酸) 说明h2so3是一种弱酸,只能存在于溶液中,它很不稳定,很容易分解成so2和h2o。该反应生成h2so3的同时,生成的h2so3又分解成so2和h2o,为可逆反应。 提问可逆反应的定义是什么?再举一例说明可逆反应。 学生回答可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例如:h2+i2=2hi 提问同学们请回忆,什么是酸性氧化物?观察在该反应中so2的作用? 学生回答酸性氧化物:能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小结so2是酸性氧化物,是h2so3的酸酐。 导入我们知道,硫的最高价态是+6价,最低价态是-2价,在so2中硫的化合价为+4价,因此,so2既具有一定的氧化性又具有一定的还原性。例如,so2与o2在一定温度和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可以反应生成so3,so3也会分解成so2和o2。 板书⑵so2与氧气反应方程式为:so2+o2=so3(可逆反应) 说明so3是一种无色易挥发的晶体,熔点(16.8℃)和沸点(44.8℃)都较低。so3与h2o剧烈反应生成h2so4,同时放出大量的热:so3+h2o=h2so4。so3是酸性氧化物,是h2so4的酸酐。工业生产上,常利用上述两个反应制造h2so4。 实验取出事先准备好装有so2的六只干燥小试管和盛有品红试液的试剂瓶,分别交给六组学生,分组动手进行so2漂白性实验(教师演示:向装有so2的的试管中滴入品红试液,振荡,观察品红溶液颜色的变化;给试管加热,如课本图6-3,观察溶液发生的变化). 板书⑶so2的漂白性 学生回答通过实验可以看到,品红溶液滴入装有so2的试管中后,振荡,品红溶液颜色逐渐褪去。当给试管加热时,溶液又变成红色。 阅读课本131---132页,考虑以下问题: ⑴so2的漂白原理? ⑵与hclo、na2o2、o3、h2o2、活性炭的漂白原理有何不同? ⑶经阅读课本,so2还有什么其它的用途? 说明⑴so2的漂白是由于它与有色物质直接结合,生成不稳定的无色化合物,正因为这种无色化和物不稳定,在一定条件下又能分解为原来的有色物质,从而恢复到原来的颜色,因此,so2的漂白是暂时性的。例如:用so2漂白过的草帽日久天长又渐渐变成黄色。 ⑵cl2、na2o2、o3、h2o2的漂白均是将有色物质氧化为无色物质,是永久性漂白。 ⑶活性炭的漂白是将有色物质吸附在表面,发生物理变化,其余均是化学变化。 ⑷此外,so2还能够杀灭霉菌和细菌,可以用做食物和干果的防腐剂 ⑸so2与品红的反应可用来鉴别so2。 板书二、二氧化硫的污染 导入现在大家已经知道了so2的性质及部分用途,下面请大家阅读课本第132页,了解so2对于空气的危害及酸雨的形成,并讨论我们该如何评价so2? 阅读课本132页第二部分,总结so2污染的来源及危害。 小结1.so2能引起呼吸道疾病,严重时会使人死亡 2.酸雨的形成: 空气中硫的氧化物和氮的氧化物随雨水降下就成为酸雨(如课本图6-4),酸雨的ph<5.6。正常的雨水由于溶解了co2形成弱酸h2co3,ph约为5.6 3.so2的来源: 主要来自化石燃料(如煤),以及含硫矿石(如fes)的冶炼和硫酸、磷肥、纸浆生产等产生的工业废气。 4.净化和回收 由于so2有毒,无论工业制取还是实验室制备或使用so2气体,多余的气体必须吸收处理,以免污染空气。 练习 1.某强酸性的无色溶液中,能共存的离子组是 anh4+、no3-、al3+、k+bmno4-、k+、na+、cl- ck+、so42-、co32-、na+dna+、so32-、k+、cl正确的是 a只有还原性b只有氧化性 c既有氧化性,也有还原性d既无氧化性,也无还原性 3.区分so2和co2最好选用的试剂是 a澄清石灰水b石蕊试液c品红溶液d氯化钡溶液 课后习题: 一、填空 作业 1.课后习题: 二、选择题; 五、计算题第1小题 2.课下讨论:课后习题 【高一化学二氧化硫课件】相关文章: 二氧化硫说课08-04 《背影》的课件03-31 《匆匆》课件11-23 《白杨》课件04-05 草原的课件04-05 草原课件04-05 白杨教学课件11-16 小学拼音课件04-01 背影说课稿课件03-31 《背影》课件模板03-31 一. 原子结构 1. 原子的构成 质子:带正电,每个 质子带一个 单位正电荷 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呈中性 原子 核外电子:带负电,每个电子带一个 单位负电荷 2. 质量数(A)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离子、原子、分子的关系 分子 3、同位素 阅读课本 回顾“元素”的定义: 同位素的定义: 对同位素的的理解 ①同位素是指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不同的中子数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它们之间互称同位素。 如:氢有三种同位素:氕(11H)、氘((21H或D)、氚(31H或T)。H、D、T三者互称同位素,它们是氢元素的三种不同氢原子,其中D、T是制造氢弹的材料。 ②在天然存在的某元素里,不论是游离态还是化合态,各种同位素所占的原子个数百分比一般是不变的。 ③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原子)的质量数不同,但它们的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 不同同位素的原子构成的单质是化学性质几乎相同的不同单质微粒. 如:H2、D2 不同同位素构成的化合物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几乎相同。 如:H2O、D2O。 ④同位素是必须指单核微粒(原子或离子) 对象 相同点 不同点 同位素 原子 质子数、 中子数、 元素的种类 原子的种类 同素异形体 单质 元素、 结构、 原子的种类 物理性质 动动脑筋: 1、已知氢元素存在1H、2H、3H三种同位素,氧元素存在16O、17O、18O三种同位素,则形成的H2共有 种,形成的H2O共有 种,在形成的水分子中,具有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水分子有 种。H2O2? 2、某元素构成的双原子单质分子有三种,其式量分别为70,72,74,在天然单质中,此三种分子的数量比为: 9:3:2,由此推测:该元素有 种 同位素,质量数为 ,个数比为 。 3、 氯只有两种稳定同位素,它们在氯气中的 原子数之比为3:1。则分子量为70、72、74的氯气分子数之比可能是 A.5:2:1 B.5:2:2 C.9:3:1 D.9:3:2 考考自己 已知X元素能形成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a、b、c的三种双原子分子,其分子个数之比为m:n:q,且a>b>c ,则X元素存在 种同位素,其质量数分别为 ;这些同位素原子所占该元素原子总数的百分比依次为 。 辨析4种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①(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该同位素的一个原子的质量跟的一个原子的质量的1/12相比所得的数值。 Mr=(一个同位素原子的质量)/ (一个C原 子的质量的1/12) ②原子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为该原子的质量数 ③元素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是按该元素的各种天然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依据其所占的一定个数百分比计算出来的平均值: ④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是按该元素的各种天然同位素原子的质量数,依据其所占的一定百分比计算出来的平均值: 决定元素种类的因素是 . 决定同位素种类的因素是 . 决定原子近似相对原子质量的因素是 . 决定原子所显电性的因素是 。 1.以下有关原子结构的说法中,不正确的( ) A.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B.原子次外层电子数不一定都是8 C.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都是8 D.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不超过4高一化学二氧化硫课件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高一化学二氧化硫课件、高一化学二氧化硫课件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谁是谁的谁,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原文地址:http://www.dkdd.net/post/3190.html发布于:2025-11-23




